2020年過去了,這一年的雜志大家應該看完了吧?大家都認出來雜志書脊上的動物是什么了嗎?
就是這個:
攝影:唐志遠恍恍惚惚大花豹!
好了,進入正題。2021年是牛年,今天就來講講牛吧,特別是湖南讀者,請認真研讀本文并大聲朗讀出來。
咱們都知道,中國是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大國,種地就需要牛耕地,牛的地位很重要。那么問題來了,古代能不能吃牛肉?梁山好漢們經(jīng)?!扒袔捉锱H鈦沓浴?,是真的嗎?
商周時期“牛人”輩出
我們的祖先馴化牛,一開始肯定不是用來耕田的。
華夏先民在新石器時代就馴化了黃牛、水牛,但直到商代,都缺乏可靠的牛耕證據(jù)——甲骨文里沒出現(xiàn)過“犁”字和“耕”字。養(yǎng)牛最初始的目的,主要還是吃肉。
而獻祭,是吃肉發(fā)展出的高級文化形式。
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故都——河南安陽殷墟,墓葬和祭祀坑里最多的動物骨骼不是豬骨、羊骨,而是牛骨。
殷墟出土的石牛雕刻
中原的家畜牛最大,飼養(yǎng)成本高且肉質(zhì)肥美,理應作為最高級的肉奉獻給祖先與神明。商代貴族用牛祭祀,少則一兩頭、十幾頭,多則幾百上千頭。殺掉的牛不會浪費,牛肉祭完就大家分吃了。
如果你喜歡吃牛肉,我建議你穿越到商代貴族,應該是經(jīng)常有牛肉吃的。注意了,得是貴族,別穿錯了。
滅掉商的周王朝,繼承了殺牛祭祀的制度。周天子的百官之中,專門設有“牛人”官職,負責養(yǎng)牛、牛牲祭祀、烹飪牛肉等工作。這跟我們現(xiàn)在說的“牛人”就完全是兩碼事了。
周人講究等級,隨便吃牛肉幾乎是天子的特權(quán),《禮記》稱“諸侯無故不殺牛”。但隨著春秋時期禮崩樂壞,諸侯們也有了暢享牛肉的權(quán)力。齊桓公、晉文公等諸侯霸主,召開會盟時總要大烹牛肉,彰顯地位。
執(zhí)牛耳的是小弟
說到彰顯地位,大家聽過“執(zhí)牛耳”這個詞吧?“執(zhí)牛耳”一般形容執(zhí)掌霸權(quán)。
但在西周、春秋時諸侯會盟儀式上“執(zhí)牛耳”的,并不是盟主:這項工作,要親手割下牛牲的左耳、取盤盛血,再按地位尊卑分發(fā)給諸侯,大家歃血為盟……明顯是個臟活累活。
魏晉墓葬畫像磚描繪的宰牛場景
實際上,周代“執(zhí)牛耳”的是天子身邊的官員。
而春秋時齊桓公、晉文公等霸主召開諸侯會盟,一般是找個小國當東道主,讓其國君擔任主持,“執(zhí)牛耳”也是他來做。
只是隨著后世語義變化,執(zhí)牛耳漸漸演變成了盟主、冠軍的代稱。
唐代殺牛等同十惡不赦
春秋時代起,“牛耕”這種先進生產(chǎn)力登場了??鬃拥谋姷茏又校陀腥礁ㄗ植#?、司馬耕(字子牛)這種名字。晉國貴族范氏、中行氏流亡齊國,子孫淪為農(nóng)民,時人喻為“宗廟之犧為畎畝之勤”,意思是曾是祭祀專用的牛,如今卻成了田間畜力。
牛耕的普及,與新式耕具——鐵制犁鏵的推廣幾乎同步。相比過去的農(nóng)民手持耒耜(lěi sì),“耕牛+鐵犁”的組合,能讓農(nóng)民對土地進行深耕,大幅度提高作物產(chǎn)量?!熬氉鳌睆拇顺蔀橹袊r(nóng)業(yè)的傳統(tǒng),耕牛也成了事關(guān)國計民生的戰(zhàn)略資源。
魏晉墓葬中的畫像磚,常繪有牛耕場景:既有較古老的“二牛抬杠”(上圖),也有當時新出現(xiàn)的“一牛一犁”(下圖)。后者勞動效率更高,成為后世主要的牛耕方式。
在牛耕較早普及的關(guān)中地區(qū),秦國率先把殺牛定為重罪。按照秦律,不論官員百姓,私宰耕牛不光要掉腦袋,還會禍及家人。后來,“暴秦”成了后世的反面教材,屠牛禁令卻沿革下來。
漢代和魏晉,私宰耕牛可判死刑,執(zhí)法之嚴更甚于秦。唐代殺牛罪倒是只流放不砍頭,卻與“十惡不赦”并列,皇帝大赦天下都救不了……直到明清時,私宰耕牛仍要受杖責、流放之刑,就連皇宮御膳都少有牛肉。
滑動查看國寶級唐代名畫《五牛圖》。作者韓滉身為朝廷高官,認為“農(nóng)事為天下之本,而耕牛則為農(nóng)家之寶”,他畫牛多少有些“宣傳政策”的良苦用心。
歷代統(tǒng)治者禁宰耕牛,自然是為保障農(nóng)業(yè)這個國本。而對農(nóng)民來說,耕牛是家中的頂梁柱,勞苦功高,通常不忍殺害。就連佛教徒勸人“不殺生”時,都認為殺牛的“殺業(yè)”甚于宰殺其他動物。
可是牛肉真的好好吃啊
屠牛禁令雖嚴,但阻止不了咱們“大吃貨國”的先人們。且不說逍遙法外的王公貴族、天高皇帝遠的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就算漢地普通百姓,也有辦法吃上牛肉。
首先,法律禁的是“私宰耕?!?,不是吃牛肉。在大部分時期,失去役用價值的老牛病牛,上報官府后可以合法宰殺,肉也能買賣。這就給人鉆空子殺牛開了方便。
其次,牛肉、牛皮的潛在市場很大,有利可圖,“有買賣就有殺戮”。面對既成事實,一些比較寬容(或懶政)的官員,便對民間私宰耕牛睜一眼閉一眼,盡量少管。
唐宋年間,常有民間私自宰牛賣肉、吃肉的記載。李白的“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黃庭堅的“酒闌豪氣在,尚欲椎肥?!?,也暴露了唐宋文人對牛肉的垂涎。尤其兩宋時,江浙等地食牛之風盛行,街市常有牛肉售賣。梁山好漢所處的北宋末期,屠牛禁令已頗為松弛,吃頓牛肉真不是啥事兒。
大碗喝酒,大口吃肉
圖片來源:電視劇《水滸傳》
盡管明清時又加強了屠牛管制,但受游牧民族飲食習慣影響,牛肉在市場上越發(fā)常見。
到19世紀的晚清,我們熟悉的蘭州牛肉面、淮南牛肉湯、平遙醬牛肉都已享譽海內(nèi),完全可以光明正大地吃。
蘭州牛肉面
淮南牛肉湯
總而言之,盡管歷代統(tǒng)治者重視耕牛,農(nóng)民們對自家耕牛感情深厚,牛肉相比豬肉羊肉確實是稀缺食材。但是,要說“中國古代不吃牛肉”,恐怕也是言過其實,該吃的時候還是要吃的。
撰文 | 何全
繪圖 | 孟凡萌
微信編輯 | 謝爽
本文原載于《博物》雜志2021年1月刊
關(guān)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研學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營
回復【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回復【科普書籍】,了解最新科普書籍
回復【團體定制】,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
回復【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觀鳥知識】,學習觀鳥相關(guān)科普知識
回復【人工智能】,了解更多人工智能活動詳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