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 PoC – Cat Welfare at Heart
利維坦按:
鑒于喵星人一貫高冷面癱的表情,我們其實很難單純從其面部看出情緒端倪,狗狗在這方面的確外顯很多,不論是其表情還是肢體語言的表達,可以呈現(xiàn)出某種我們人類似乎可以“讀懂”的特質。但是,如何識別貓狗的某些表現(xiàn)就是妒忌心理呢?換句話說,它們的行為表現(xiàn)如何一定對標“妒忌”心理呢?不論是采用最佳解釋推理,還是fMRI,其實也都是無限趨近某種解釋的合理性。
我的朋友洛蕾特(Laurette)有兩只貓,分別叫詹娜(Zhanna)和皮克希(Pixie)。當洛蕾特愛撫詹娜時,皮克希會攻擊詹娜搗亂。
如果與人類相類比,我們會很自然地把皮克希的行為解釋為妒忌,但也許皮克希只是在試圖維護支配地位或確立領地概念。目前還沒有針對貓咪是否會妒忌的實驗研究,但是對狗的研究支持上述說法:它們確實會妒忌。
(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094597)
認定非人類動物具有心理狀態(tài)的邏輯是復雜的。我們不能使用演繹推理,因為沒有任何普適規(guī)則能夠告訴我們,當一種動物做出一個特定的行為時是在妒忌。概率論也沒有用,因為我們不知道動物在妒忌時做出某個行為的可能性,而這是計算動物妒忌的概率所必需的。
取而代之地,我們可以使用一種哲學家稱之為“最佳解釋推理”(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的推理形式。如果“貓和狗會妒忌”這個假設能夠為所有可獲得的證據提供最好的解釋,我們就可以合理地推斷出它。
(www.cambridge.org/core/journals/behavioral-and-brain-sciences/article/abs/explanatory-coherence/E05CB61CD64C26138E794BC601CC9D7A)
在確定最佳解釋時,起作用的有數(shù)個因素。
首先,一種假設能解釋多少情形和證據?
例如,“皮克希妒忌詹娜”這一假設解釋了為什么每當洛蕾特愛撫詹娜時,皮克希就會攻擊后者。
其次,是否有其他的假設可以解釋更多的現(xiàn)象?
例如,也許皮克希只是想要成為支配者,但這并不能解釋為什么當主人注意到詹娜的時候,皮克希對后者的攻擊會變得更加頻繁。
第三,被討論的假設是否比其他假設更簡單,換句話說,它做出的假定是否更少?
一個非簡單假設的例子是,皮克希攻擊詹娜是因為皮克希被外星人控制了,而這就需要對外星人的存在和行動作出額外的假定。
第四,這一假設是否能從對它之真實性的解釋中得到額外的佐證?
理想情況下,我們可以找出并確認使皮克希妒忌并攻擊詹娜的心理和神經機制。如果將以上所有因素疊加,我們也許能夠接受“皮克希在妒忌”這個結論,因為它具有整體解釋連貫性。
? Bright Side
﹡﹡﹡
在決定貓和狗是否會妒忌之前,我們應該對妒忌是什么有一些概念。對妒忌沒有標準的定義,但心理學研究表明,任何定義都應該由所涉概念的三個方面來取代:
標準實例,典型特征,以及解釋。
(pubmed.ncbi.nlm.nih.gov/26235459/)
說到妒忌,有很多耳熟能詳?shù)奈膶W實例,比如威廉·莎士比亞的劇本《奧賽羅》(Othello)和達夫妮·杜穆里埃的小說《蝴蝶夢》(Rebecca,1938),大多數(shù)成年人也都能從自己的經歷中找到犯妒忌的例子。
? Arts & Sciences -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妒忌的典型特征包括產生妒忌的人、引發(fā)妒忌的被愛者,以及被妒忌的對手。
奧賽羅之所以心生妒忌,是因為他覺得自己的妻子苔絲狄蒙娜(Desdemona)和士兵凱西奧(Cassio)產生了曖昧關系。妒忌(jealousy)不同于嫉妒(envy),嫉妒只涉及兩個人:妒忌則還需要一個威脅關系的對手。
伴隨妒忌出現(xiàn)的典型情緒包括對失去的恐懼、關系受到的威脅感、悲傷、憤怒、焦慮和不安全感。將它們歸因于妒忌解釋了人們?yōu)楹螘洑v這些情緒,以及他們?yōu)楹螘龀鐾丝s、攻擊,乃至謀殺等不同的行為。
證明貓和狗會妒忌的第一條也是最弱的一條證據是,它們的主人大多認為它們會妒忌。
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81%的狗主人和66%的貓主人表示他們的寵物會妒忌,如果我們假設寵物真的會妒忌,就能夠解釋這一點。
(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2699930701273716)
另一種假設是,對自家寵物情意滿滿的主人們夸大了寵物的心理復雜性。
例如,74%的人報告稱他們的狗有時會感到內疚,但是謹慎的實驗表明,對于看似內疚的行為(比如一只狗把爪子按到自己頭上),更好的解釋是出于害怕懲罰的順從。無論狗狗真的做錯與否,它們的行為都是一樣的。許多有宗教信仰的寵物主人認為他們的狗和貓都有靈魂,但是沒有任何證據能證明這一點。
(pubmed.ncbi.nlm.nih.gov/19520245/)
狗的行為與兩歲以下兒童的行為相似。
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心理學家克里斯汀·哈里斯(Christine Harris)和卡羅琳·普魯沃(Caroline Prouvost)在2014年的一項研究中為狗存在妒忌心理一事提供了更強有力的證據支持。她們調整并采用了一種現(xiàn)有的實驗設計,后者原本被用來識別六個月大的嬰兒的某種非語言妒忌形式。
(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094597)
當嬰兒的母親關注另一個寶寶時,前者給出的負面反應要比其母親關注一本書時更多。類似地,當狗狗看到它們的主人與一只栩栩如生的假狗互動時,會表現(xiàn)出更強的攻擊性,比如撕咬、猛咬,還會更頻繁地尋求關注、打斷互動。
? Treehugger
相比之下,假如主人是在關注一盞萬圣節(jié)燈籠或是一本書,狗狗就不會表現(xiàn)出更強的侵略性,也不會更頻繁地尋求注意。懷疑論者可能會擔心這些狗只是對“假狗”這一陌生物體做出了反應,但是實驗中的狗狗似乎并沒有意識到那些狗是假的,還聞了它們的屁股。
然而,狗的行為也有可能是出于妒忌以外的心理狀態(tài),比如對新來的狗確立支配地位的欲望,或者是因假狗挑戰(zhàn)了自己的地盤性而產生的憎惡。
2018年,匈牙利動物行為學家尤迪特·阿布代(Judit Abdai)和他的同事們修改了實驗,以減少其他解釋的可能。主人表現(xiàn)出喜愛的對手狗狗目標是真狗而非假狗,這排除了狗的攻擊性僅僅源于陌生物體的假設。為了避免狗狗被激起領地意識,實驗在一個陌生的地點而非狗狗家中進行。實驗還比較了狗狗在面對熟悉和不熟悉的對手狗狗時的行為,排除了與等級的關聯(lián),以此來控制與支配地位相關的因素。其他的實驗安排則確保了狗狗的反應基本不可能是出于保護心理、玩心或是厭煩心理。
(pubmed.ncbi.nlm.nih.gov/29891847/)
實驗者得出結論稱,狗在此前被稱為“妒忌”的行為與兩歲以下兒童的行為類似。盡管如此,研究人員拒絕給出實驗中狗狗們實際上是在經歷妒忌情緒的結論,他們傾向于更謹慎的結論,即狗狗們表現(xiàn)出了妒忌的行為。
﹡﹡﹡
讓狗狗產生妒忌的心理和神經機制是什么呢?當警探、陪審團和法官試圖確定被告是否有罪時,他們考慮既要考慮動機,也要考慮由“被告確實犯了罪”這一假設所解釋的證據。例如,如果有證據表明被告對受害人感到憤怒、仇恨或妒忌,那么被告謀殺了受害人的假設就更有可能成立。類似,科學家們尋找的不僅僅是能用某個假設來解釋的證據:他們還試圖用潛在的機制來解釋這個假設。
查爾斯·達爾文不僅提供了物種演化的證據,還提供了一個由變異、遺傳和自然選擇導致的演化潛在機制。隨后,遺傳學理論提供了變異和遺傳的機制,分子生物學的DNA機制則進一步深化了遺傳學。
同樣,如果我們能夠從心理和神經機制的角度解釋狗為什么會妒忌,那么“狗會妒忌”的假設就能進一步深化。與此事相關的心理機制是依戀和對失去的恐懼。有充分的證據表明,寵物會對主人產生情感上的依戀,當主人離開留它們孤身一寵時,它們會表現(xiàn)出痛苦,而當主人去世時,它們偶爾會做出悲痛行為。
接下來,寵物對主人的依戀解釋了為什么它們會因主人對其他動物的關注而感到威脅。寵物的主人們報告說,他們在貓和狗身上觀察到的妒忌程度隨著這些貓和狗對主人的喜愛程度而變化。這一觀察結果或許也可以解釋為何人們認為狗比貓更容易妒忌,因為通常而言狗比貓更依戀主人。
(journals.sagepub.com/doi/10.2466/pr0.1982.51.2.351)
? PetMD
人們越來越多地用潛在的神經機制來理解心理機制。要在人類和其他動物的大腦中尋找一個掌控妒忌的中心是愚蠢的想法,因為情感和其他種類的認知涉及許多個大腦區(qū)域之間的相互作用。盡管如此,諸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之類的腦部掃描技術正被用于識別大腦中互相作用以產生如情緒等精神狀態(tài)的區(qū)域。
(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329228/)
杏仁核的激活并不能確保這種情緒是妒忌,因為它也與其他情緒有關聯(lián)。
最近,實驗者已經訓練狗狗在功能磁共振成像機器中乖乖不動,這種機器可以識別出大腦在完成要求任務時活躍的區(qū)域。2018年,佛羅里達新學院的心理學家彼得·庫克(Peter Cook)及其同事進行了一項研究,描述了一項他們認為能為狗會妒忌提供證據的腦成像實驗。他們讓狗狗看著自己的看護人給假狗獎勵食物,掃描它們的大腦,并預測這些狗的杏仁核的激活程度會比(看到)看護人僅僅把食物放在桶里時更高。他們還預測,之前被判斷為更具攻擊性的狗的杏仁核活躍程度會比那些脾氣不那么具有攻擊性的狗更高。這兩個預測都得到了證實。
(www.wellbeingintlstudiesrepository.org/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319&context=animsent)
就其本身而言,這個實驗并不能證明一只做了腦部掃描的狗狗妒忌假狗,因為也有其他的可能。狗的反應可能僅僅出于惱怒、嫉妒、敵意或不公,而不是妒忌。杏仁核的激活并不能確保這種情緒是妒忌,因為杏仁核也與其他情緒有關,比如焦慮、憤怒、恐懼,甚至是一些積極的情緒。
然而,這個實驗確實與狗是否會妒忌有關,因為它指向了一種可以解釋狗如何產生妒忌的神經機制。當一只狗看到它的主人對另一只狗展示慷慨時,它對這一情境的反應是激活大腦中與負面情緒和攻擊性相關部分的神經元。杏仁核的激活會導致攻擊性行為,例如咆哮和咬人。我們還需要對人類和寵物更深入的研究,以提供更多關于妒忌的神經機制的細節(jié),但庫克的研究給眾人開了個頭。
﹡﹡﹡
上述研究足以證明狗會妒忌嗎?舉證責任在哪里?
在英國司法體系(這一體系也用于美國、加拿大等其他國家)的法律審判中,有兩種不同的舉證標準。在刑事訴訟中,控方必須在排除合理懷疑(beyond a reasonable doubt)的情況下才能證明被告有罪。之所以采用了這個標準,是因為這樣一種道德判斷:判定一個無辜的人有罪要比判定有罪的人無罪糟糕得多,無罪推定原則的合理性正在于此。
相比之下,民事案件的舉證標準僅僅是“證據優(yōu)勢”(preponderance of evidence)。如果一個人起訴另一個人,判決是基于整體證據是否支持原告的主張做出的,而不要求判決是排除合理的懷疑。同樣,在科學爭論中,如果接受任何一種結論都不會產生可怕的實際后果,舉證責任應當是證據優(yōu)勢,而并非合理懷疑,在這種情況下,舉證的優(yōu)勢可以通過解釋連貫性來評估。
? The Verge
我目前的評估是,對于狗是否會妒忌,仍然存在合理懷疑。在日常生活和科學實驗中所觀察到的它們的行為可能并不是因為它們將對手視為對主寵關系的威脅,也不是源于如恐懼、憤怒和悲傷等足以疊加成妒忌的情緒組合。然而,我認為從行為學實驗、大腦成像和主人的觀察中獲得的大量證據優(yōu)勢支持以下結論:狗確實會妒忌。這一假設為所有這些類型的證據提供了一個更具有連貫性的解釋,而其他看似更簡單但避免歸因于妒忌的解釋則不那么具有連貫性。
但是有關狗會否妒忌的結論,與動物認知之復雜性和令人煩惱的意識問題有關。
如果認為人類以外的動物也會感到妒忌,反對派會質疑稱,它們沒有足以產生妒忌心的認知復雜性。對于成年人來說,產生妒忌需要這樣的判斷:我和我所愛之人的關系受到了某對手對被愛者興趣的威脅。貓和狗甚至沒有自我意識,這從它們無法識別出鏡中的自己就可以看出來。所以他們甚至沒有充分的“我”的概念,更不用說對一種包含三個人的關系的認知:愛人者、被愛者和對手。
? Giphy
然而,嬰兒研究表明,18個月大的孩子可以開始認出鏡子中的自己,但早在此之前,妒忌就已經產生了。妒忌并不需要擁有完整的自我意識,只需要對“身處某種情感關系中”和“與他人不同”這兩件事有一點點意識即可。
(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273229700905240)
像嬰兒一樣,貓和狗也能擁有這種等級的意識,它們使用、觸摸自己身體的方式就說明了這一點,比如貓會舔舐自己以清潔自身。寵物可能無法用語言描述它們與主人的關系,但許多行為表明雙方之間的確存在著情感紐帶。當這種紐帶遭到挑戰(zhàn),比如當寵物感知到主人對另一只寵物的興趣時,便足以激發(fā)一種至少是近似于人類妒忌的情緒。
“寵物能夠體會妒忌”這一結論不能被認知問題排除。
類似的推理可以證明寵物擁有妒忌的意識體驗,而不僅僅能做出妒忌行為。當人們認為自身擁有意識時,這一結論的解釋連貫性很強,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系列的意識經驗,包括痛苦、情緒、思想和自我意識。
盡管行為主義者和其他懷疑論者對意識之存在提出了抗議,但對于你的經歷和行為,除了“你在事實上具有意識”之外,沒有其他好的解釋了。
認為其他人也具有意識則有著更高的風險,因為你無法體驗其他人的經歷。然而,其他人和你在行為上、可測定的大腦過程上都具有相似性,這就使得“他人也具有意識”這一說法非常可信。
這種比較并不僅僅源于類比的一個無力論據。相反,對自身行為的解釋和對他人的解釋之間的類比只是結論的組成部分之一,這些組成部分得出的結論即是,“他人也具有意識”是對他人言行的最佳解釋。
當我們試圖證明嬰兒也具有意識時,這個類比就變弱了,但是我們知道它們的大腦和成年人的大腦有著極為相似的情感結構和功能。我們對貓、狗等其他哺乳動物也有類似的了解,這些動物都具有杏仁核和大腦皮層等大腦區(qū)域,而人類的這些區(qū)域都與情緒有關,盡管人類的前額葉區(qū)域更大。也許有一定的合理懷疑認為貓、狗和嬰兒并沒有真正的意識,但是證據優(yōu)勢表明他們確有意識。因此,“寵物能夠體會妒忌”這一結論不能被意識問題和認知復雜性問題排除。
上述實驗只討論了狗是否會妒忌的問題,對于貓是否也會妒忌則未加研究。狗的體型比貓大,與之一致的是,狗的大腦神經元數(shù)量也是貓的兩倍左右。
但是,貓的大腦結構與狗和其他哺乳動物的大腦結構是一樣的,所以單從大腦結構看,我們不該認為它們在情緒方面會有任何差異。
(pubmed.ncbi.nlm.nih.gov/29311850/)
? From The GENESIS
另一方面,在大約20,000年的進化過程中,狗與人類建立了情感關系,它們獲得了貓所沒有的認知和情感能力。狗通常比貓更關心和依戀它們的主人,因此它們可能會更容易妒忌。
此外,對于狗和貓來說,不同品種的狗在依戀程度和攻擊性方面可能存在差異,而這兩者都與妒忌有關。這些差異,再加上目前沒有任何行為和神經實驗能夠支持貓會妒忌的論點,表明我們在識別貓的妒忌心時要比現(xiàn)在識別狗的妒忌心更加謹慎。
那皮克希和詹娜呢?皮克希是只緬甸貓,這一品種以其對人類的感情像狗狗一樣而聞名。相比之下,詹娜是一只英國短毛貓,這一品種以疏離冷淡而非肢體接觸著稱。也許這就是為什么,皮克希在面對主人寵愛詹娜時的反應比反之更具侵略性。而當我向其中任何一只貓表達出親昵愛撫時,另一只似乎都不怎么在意,大概是因為對它們來說,我遠沒有它們的主人重要。有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表明狗會妒忌,與之相對地,我只能做出一個個人推斷:皮克希很可能也會妒忌。
文/Paul Thagard
譯/苦山
校對/兔子的凌波微步
原文/medium.com/aeon-magazine/do-dogs-and-cats-actually-get-jealous-or-are-we-just-projecting-d0ae6731e110
歡迎掃碼關注深圳科普!
我們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yōu)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


